也許是因為氣候的關係,台灣的詩人們常有以「傘」為主題的作品。比如說瘂弦寫過一首〈傘〉,反映出現代人的寂寞感:
我擎著我的房子走路
雨們,說一些風涼話
嬉戲在圓圓的屋脊上
沒有甚麼歌子可唱
詩人余光中也寫過〈六把雨傘〉、〈雨傘〉,後者以蝙蝠比喻傘,這一點與蓉子的作品不謀而合,同樣都使詩作呈現出了一種動態感,使意象鮮明。
蓉子在《天堂鳥》這本詩集中,有一組以傘為主題的的詩,共四首:〈傘〉、〈雖說傘是一庭花樹〉、〈傘的變奏〉、〈傘之逸〉,透過對傘的描寫,隱喻作者內心的境界。
〈傘〉
鳥翅初撲
幅幅相連 以蝙蝠弧形的雙翼
連成一個無懈可擊的圓
一把綠色小傘是一頂荷蓋
紅色朝暾 黑色晚雲
各種顏色的傘是載花的樹
而且能夠行走……
一柄頂天 頂著雨
頂著單純兒歌的透明音符
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
一傘在握 開闔自如
闔則為竿為杖 開則為花為亭
亭中藏一個寧靜的我
蓉子用了許多的意象來表達他心中的傘:「無懈可擊的圓」、「一頂荷蓋」、「載花的樹」,而且整首詩用了豐富的譬喻來描寫散的型態。例如在第一段的地方,連續使用了三個譬喻,巧妙的描寫了傘初開、半開到全開的樣子,雖然開傘這個過程不過一瞬,但是能讓人感受到豐富的意像,這樣的寫作手法也使整首詩的色彩絢麗,充滿著歡愉的情調。
蓉子筆下的傘是一個圓滿的小世界(無懈可擊的圓),有如保護膜般,在傘內作者的心境寧靜安詳、自在自適,而「一傘在握/開闔自如」兩句指出,作者就是傘的主人、生活的主人,一切可以由自己主宰,且「亭中藏一個寧靜的我」。
說到傘下的小空間,則可以對比蓉子的丈夫羅門膾炙人口的同名詩〈傘〉。他以傘的形像來隱喻現代化城市中人們的孤獨與徬徨。
他靠著公寓的窗口
看雨中的傘
走成一個個
孤獨的世界
兩首詩雖然皆以「傘」為題,也都以傘下的空間作聯想,但是如此比對下,羅門認為是孤寂的、冷色調的傘下空間,蓉子卻將之視為寧靜的所在,是值得去追求的一個圓融自在、安詳寧靜的人生境界。
參考資料:
‧台灣文學作家系列 - 蓉子(2011.12.03瀏覽)
http://www.rti.org.tw/ajax/recommend/Literator_content.aspx?id=94
‧明月照埔城(2011.12.03瀏覽)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halinming/article?mid=922&prev=923&next=-1
‧周偉民、唐玲玲《日月的雙軌──羅門‧蓉子創作世界評介》(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91年2月,頁353-360)
*100學年度 「文學概論」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