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仿韋蘇州〈寄全椒山中道士〉序云:

 

  羅浮山有野人,相傳葛稚川之隸也。鄧道士守安,山中有道者也。嘗於菴前,見其足跡長二尺許。紹聖二年正月二日,予偶讀韋蘇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詩云︰「今朝郡齋冷,忽念山 中客。澗底束荊薪,歸來煮白石。遙持一樽酒,遠慰風雨夕。落葉滿空山,何處尋行跡。」乃以酒一壺,依蘇州韻,作詩寄之。

 

  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

  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聊戲庵中,空飛本無跡。

 

  兩首詩比較起來,無庸置疑的,韋應物比起蘇軾好太多了。何有此言?只能說蘇軾在一開始創作時的出發點就不對了。蘇軾因喜愛〈寄全椒山中道士〉一首而仿作,非但仿其韻,詩中情調亦相同,前者無所謂,而後者正是本詩失敗最根本的原因。

 

  試剖析蘇軾模仿的心態,應是讀韋詩時心生喜愛,何以喜愛?必定是因為境界之不達。由其「模仿」的舉動便可知之,若是因韋應物寫出他的心聲、他亦清楚瞭解這首詩的情感境界,而心生喜愛,便不會有「模仿」這樣一個如崇拜者般的舉動。若是兩人的思想高度是處於相同的立足點,大約蘇軾看過只是會笑笑,或許會為此感而創作另一篇作品,感嘆一下兩人生於不同的時代無法相見之類的,而不是去「模仿」。

 

  若以陳依文老師在現代詩選課所提的,葉燮的「識、才、膽、力」四點來評論蘇軾仿作:「識」為作者對於創作主題的獨到性,放在古典詩詞來講,可視為「境界的高度」,而蘇軾此作是模仿韋應物詩中的意涵,沒有再多一層自己的獨到見解,故「識」一點,零分。

 

  「才」為才氣、文字技巧等。無庸置義,蘇軾這樣一個有文采的人,若說他無才是不可能的,但這首詩雖然文字亮麗,但在情感的鋪陳上太過於平鋪直敘,沒有令人驚艷,或餘味繚繞之處。比起蘇軾自己其他的詩文,程度相差太多,所以這首在「才」一點,也不能給予太好的評價。

 

  「膽」為面對自身情感的勇氣、膽量。方才試剖析了蘇軾作此詩的心態,因為帶著些許崇拜的情感才模仿而作,然而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此時並沒有真正心神領會此境界,所以我也要給「膽」也零分。

 

  「力」為情感深度,由「識」與「膽」給予的評價來看,這首詩在蘇軾自己的體會都不夠了,何來情感深度?

 

  總結來講,在這首詩的創作出發點就不妥,所以個人認為這首詩在蘇軾的創作中,是個缺點。

 

  但是這樣的蘇軾也是挺可愛的。

arrow
arrow

    夜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